图录号/艺术家:

潘玉良 1954年作 花鼓灯——袖舞

图录号:808
拍卖信息
拍品名称:
潘玉良 1954年作 花鼓灯——袖舞
图录号:
808
年代:
艺术家:
潘玉良
材质:
布面油画
作品分类:
尺寸:
38×51cm
估价:
开通VIP查看价格
成交价:
RMB:开通VIP查看价格

HK:0
USD:0 GBP:0 EUR:0

拍卖公司:
中鼎国际
拍卖会名称:
中鼎国际 2008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专场名称:
中国油画专场 总成交额:7184.75万元 成交率:91%
拍卖时间:
2008年6月15日
备注:
声 明:
潘玉良(1895-1977) ,本姓张,祖籍江苏镇江,出生于扬州,后辗转到安徽芜湖。自幼家贫,父母双亡,8岁即由舅舅抚养,14岁被卖入安徽芜湖烟花楼,做了烧火丫头,受尽屈辱。1916年被芜湖海关关长潘赞化赎出,与潘结婚,前往上海,改姓潘。她最早萌发学画的念头是受上海美专的色彩教授洪野的影响,1918年她以素描第一名、色彩高分的成绩考入上海美专,师从王济远。1921年考取法国里昂美术学校,在德卡教授工作室学画,两年毕业后又考入国立巴黎美术学校,与徐悲鸿同时师从达仰。正因为这个关系,她回国后能同时在徐悲鸿主持的南京中大艺术系和刘海粟的上海美专任教,而使双方毫无芥蒂。1925年在巴黎美术学校她又以毕业创作第一名的成绩,获取罗马奖学金(这是巴黎美术学校学生的最高荣誉,历史上新古典主义名画家达维特、安格安等都获此殊荣)。得以送往意大利深造,进入罗马美术学院,随绘画系主任康洛马蒂教授学油画,成为考取该院的第一名中国女学生。而潘玉良在该院师生联展上,展出一幅课余写生《酒神》,又被雕塑系主任琼斯教授看中,免费收为学生,这样她又学了两年雕塑。1926年她的作品在罗马国际艺术展览会上荣获金质奖,打破了该院历史上中国人没有获奖的记录。1929年回国,被上海美专聘为绘画研究所主任,来往于宁沪之间。1933年任“中国美术会”理事。1937年,潘玉良迫于由自己身世所招来的可畏、污秽之人言,再度愤然出国,踏上了去巴黎的孤旅。从此客居法国,勤奋地从事艺术创作,直至1977年逝世。
潘玉良的油画前后变化很大,中年以后逐渐向巴黎画派和野兽派直至中国画风发展。但她30年代的画风基本还是印象派的而且影响很大。她的油画不论是气度、修养,还是技术,在中国早期女西画家中,无人可比,在男性西画家中,也数上乘水平。1929年由王济远为她筹办“中国第一个女画家画展”,作品80余件,批评界用“气魄雄浑”、“用笔精确”来赞誉她的风格。1929年至1936年她在上海和南京相继举办过五次个人画展,都激起画坛很高的热情。1929年在上海和1937年在南京的两次全国美展上她都有作品展出,刘海粟还曾在《上海画报》撰文评论,甚至有人称她为“中国西洋画家中第一流人物”。
她的画风基本以印象派的外光技法为基础,在融合自己的感受才情,作画不妩媚,不纤柔,反而有点“狠”,用笔干脆利落,用色主观大胆,但又非常漂亮。面对她的画总让人有一种毫不掩饰的情绪,她的豪放性格和艺术追求在她酣畅泼辣的笔触下和色彩里表露无遗,天生一副艺术家气质。她与别的西画家所不同的是,对各种美术形式都有所涉及,且造诣很深:风景、人物、静物、雕塑、版画、国画无所不精,传统写实、近代印象派和现代画派乃至于倾向中国风的中西融合……都大胆探索、游刃有余,有出色的表现。其中印象派技术和东方艺术情调是她绘画演变的两大根基,由此及彼形成了她艺术发展的轨迹。
潘玉良作品的艺术风格特点
周昭坎
今年是旅法女画家潘玉良110岁诞辰,不知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今年潘玉良的作品在市场上多多现身,身价陡起。不过在艺术市场上,作品的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完全是两码事,虽然从理论上说,最终市场价值要服从艺术价值,然而事实上这是非常遥远的事。尤其是中国艺术市场具有很大升值空间的情况下,市场价值完全不顾理智的控制,潘玉良作品的市场价格已远远超过在艺术上可能成就比她高的那些画家作品的市场价格,成为投资艺术市场的经营者和收藏家竞相追逐的标的。
在潘玉良的成功之路上,她的女人体作品和她的创造的那种说不请朝代的东方女子形象,是她的“绝活”,正是这些富有东方色彩的作品使她在1953年和1959年的两次全球巡展中名声大噪。这些作品多出于上个世纪50年代,既有油画,也有彩墨画,而以彩墨画为精彩。但最初的创造似乎都有从油画开始,女人体的创造在先,“东方女子”的创造在后。
检阅数量众多的这两类作品,可以明显地看出潘玉良摸索中西画法的结合的前进足迹。在油画方面,她不再拘泥于形似,而着意于神似;线条在画面上发挥着造型、表达情感、构成形式感的主导作用,强调固有色在画面上的对比、和谐,而不去注意光色源与环境色的影响,把中国画富有感情的线条造型和西画具有强烈表现力的色彩作了比较的结合。她提出:“合中西于一冶,为及由古人中求我,非一从古人而忘我之。”但她的油画最终似乎未能脱出后期印象主义和立体主义的藩篱,透过她的作品,即可看到用塞尚造型手法表现出来的丰满形体;又可体验到梵高深沉的人道主义光辉映出的蕴藏着的沛然生命;即可看到高更式的强烈色彩和简洁线条所表现的神秘与象征;又可感受到莫迪里亚尼那种不言的哀伤和不尽的愁结。只是在线条运用上,她得力于中国画的功力,较之那些西方大师们更为自然、流畅和生动。
备注:此作品系潘玉良逝世后(1977年7月22日逝世),潘赞化之子潘牟经中央统战部批准去法国巴黎处理潘玉良后事时由巴黎带回。
潘玉良(1895-1977) ,本姓张,祖籍江苏镇江,出生于扬州,后辗转到安徽芜湖。自幼家贫,父母双亡,8岁即由舅舅抚养,14岁被卖入安徽芜湖烟花楼,做了烧火丫头,受尽屈辱。1916年被芜湖海关关长潘赞化赎出,与潘结婚,前往上海,改姓潘。她最早萌发学画的念头是受上海美专的色彩教授洪野的影响,1918年她以素描第一名、色彩高分的成绩考入上海美专,师从王济远。1921年考取法国里昂美术学校,在德卡教授工作室学画,两年毕业后又考入国立巴黎美术学校,与徐悲鸿同时师从达仰。正因为这个关系,她回国后能同时在徐悲鸿主持的南京中大艺术系和刘海粟的上海美专任教,而使双方毫无芥蒂。1925年在巴黎美术学校她又以毕业创作第一名的成绩,获取罗马奖学金(这是巴黎美术学校学生的最高荣誉,历史上新古典主义名画家达维特、安格安等都获此殊荣)。得以送往意大利深造,进入罗马美术学院,随绘画系主任康洛马蒂教授学油画,成为考取该院的第一名中国女学生。而潘玉良在该院师生联展上,展出一幅课余写生《酒神》,又被雕塑系主任琼斯教授看中,免费收为学生,这样她又学了两年雕塑。1926年她的作品在罗马国际艺术展览会上荣获金质奖,打破了该院历史上中国人没有获奖的记录。1929年回国,被上海美专聘为绘画研究所主任、导师,来往于宁沪之间。1933年任“中国美术会”理事。1937年,潘玉良迫于由自己身世所招来的可畏、污秽之人言,再度愤然出国,踏上了去巴黎的孤旅。从此客居法国,勤奋地从事艺术创作,直至1977年逝世。
潘玉良的油画前后变化很大,中年以后逐渐向巴黎画派和野兽派直至中国画风发展。但她30年代的画风基本还是印象派的而且影响很大。她的油画不论是气度、修养,还是技术,在中国早期女西画家中,无人可比,在男性西画家中,也数上乘水平。1929年由王济远为她筹办“中国第一个女画家画展”,作品80余件,批评界用“气魄雄浑”、“用笔精确”来赞誉她的风格。1929年至1936年她在上海和南京相继举办过五次个人画展,都激起画坛很高的热情。1929年在上海和1937年在南京的两次全国美展上她都有作品展出,刘海粟还曾在《上海画报》撰文评论,甚至有人称她为“中国西洋画家中第一流人物”。
她的画风基本以印象派的外光技法为基础,再融合自己的感受才情,作画不妩媚,不纤柔,反而有点“狠”,用笔干脆利落,用色主观大胆,但又非常漂亮。面对她的画总让人有一种毫不掩饰的情绪,她的豪放性格和艺术追求在她酣畅泼辣的笔触下和色彩里表露无遗,天生一副艺术家气质。她与别的西画家所不同的是,对各种美术形式都有所涉及,且造诣很深:风景、人物、静物、雕塑、版画、国画无所不精,传统写实、近代印象派和现代画派乃至于倾向中国风的中西融合……都大胆探索、游刃有余,有出色的表现。其中印象派技术和东方艺术情调是她绘画演变的两大根基,由此及彼形成了她艺术发展的轨迹。
《花鼓灯—袖舞》是潘玉良人物画的优秀代表作之一,两个穿红衣的女子正在跳花灯舞,左边的女人半躺着,剪影式的处理和衣服上的碎花形成了装饰感。右边的女人由红色的上衣和白的裤子构成了高雅的情调,她上衣的暖红色与半躺着女人冷红色衣服颜色的冷暖对比形成了空间上的前后关系。在平面的画面中,虚拟的创作出视觉的空间深度,是画面丰富多彩。从色彩到空间关系,从装饰效果到笔法,无不体现出潘玉良深厚的艺术功力和中西艺术完美结合的伟大风格。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